来自天津的港产城融合“三重奏”
来自天津的港产城融合“三重奏”
来自天津的港产城融合“三重奏”
晋江市池店镇作为泉州南门外首站,自古便是人文(rénwén)荟萃之地。此地(cǐdì)既有闽南首位进士欧阳詹的(de)(de)故居,也是泉州最后一位文状元吴鲁故里。独特的地理位置,使池店成为郡城世家择居讲学、归隐终老的钟灵毓秀之所。赵恒(特峰(tèfēng))以理学世家之姿,晚年隐居于茂趣山,与乡民同乐,展现了科举世家“仕优则隐”的儒士风骨。鲁旗陈氏与龙兴里木塔(mùtǎ)的奇缘,揭示地方家族(jiāzú)竭力维系科第(kēdì)昌盛的努力。而秦钟震仙店轶事,虽似诙谐传说,却隐指池店的“人文磁场”吸引力。重温这些故事,共同追溯池店赓续文脉的在地智慧,可为当代乡村振兴提供历史注脚(zhùjiǎo)。
赵特峰:茂趣乐桑榆 李贽赠(zèng)匾额
赵恒(zhàohéng),字志贞,号特峰,世泉之晋江人,出生在郡城西之井下里一个以《春秋》之学著称的(de)理学世家。少年师从留子陈先生(嘉靖七年举人)。祖父赵瑺,弘治元年(1488)进士,官至户部郎中。赵瑺为官清廉,直言敢谏,归家时(guījiāshí)囊中仅(jǐn)二十余金,独以品行、经术(jīngshù)遗训子孙,所著有《春秋管见》若干卷。
赵恒,十三岁充郡弟子员,嘉靖十三年(1534)乡试第(dì)五名,读书武夷山中。嘉靖十七年(1538)登进士第,授袁州教授,迁国子监丞,寻改南历官南户部江西司主事、工部员外郎、南户部云南司郎中、浙江盐运司同知至姚安(yáoān)知府。民国时期《姚安县志·人物志·官师(guānshī)》载其于(zàiqíyú)嘉靖三十二年(sānshíèrnián)(1553)任云南姚安知府,称其“学问宏博,才识敏捷,治奸匿尤严,每留心(liúxīn)民事耳。”所著《庄子涉笔(shèbǐ)》《史记涉笔》《春秋录疑》行于世,此外有(yǒu)《忠爱堂稿》《经济录抄》及文集若干卷藏于家未传,其中《春秋录疑》与蔡清的《四书》《易经蒙引》并为后学指南,一时纸贵。他还参与隆庆《泉州府志》的纂辑,可惜诸著作(zhùzuò)今散失无徵。赵恒为同一时期抗倭名将欧阳深所撰(suǒzhuàn)的《都指挥(zhǐhuī)欧阳公平倭碑》近年出土,弥足珍贵。
赵恒为欧阳深所撰的《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》 (黄真真 供图(gōngtú))
特峰先生(xiānshēng)(xiānshēng)“仕止郡守(jùnshǒu),优游泉石者几五十年”。在他九十岁时筑精庐于茂趣山中(今池店镇茂厝村),种植花竹,饲养池鱼,隐居讲学,足迹不窥城市。他还经常到田间地头看农夫种植庄稼,问农事聊家常(jiācháng),“兴至(xīngzhì)则跨驴(lǘ)戴笠,或与田叟牧竖(mùshù)摩肩而嬉,直以野人争席为快。”可见他虽贵(suīguì)为进士、高官,为人随和(suíhé),不拘礼节,很快和当地百姓人家打成一片,和他们开玩笑、争椅凳,其乐融融,自己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和距离感。“缙绅(jìnshēn)学子,樵夫牧竖,望公至,如麟凤乍睹矣。”“当九亵(通秩)时,曾一应宾筵,形神健王,不掖不杖,俯仰拜起,弗爽尺寸,殆翩翩乎欲仙矣。”真(zhēn)可谓(kěwèi)仙人择仙境,仙境有仙居。天地造化,即便是(shì)高官显贵都不能享有。先生德才俱全,可惜隐退过早,士人(shìrén)曾叹喟:“先生经术似严彭祖,而弗参(érfúcān)石渠之论难;宦迹似郭细侯,而弗遇(érfúyù)建武之延登。”即其学问造诣堪比西汉著名经学家严彭祖,却(què)未能参与石渠阁的学术论辩(lùnbiàn);他的仕途经历类似东汉初年名臣郭伋(细侯),却未能得到重用。又曰:“爰敛厥未竞之施,以昌燕贻、绵寿祉。”而这又是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之美事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)五月三日先生以寿九十四终,“吾郡士民咸以天不恝遗一老为怅云。”配王夫人,正德五年(1510)举人王翊之女,先于先生而卒。“先生尝营乐丘于邑茂趣山之原,葬其先配王恭人。”(黄凤翔《特峰赵先生九十寿序》《中宪大夫、云南(yúnnán)姚安府知府特峰赵先生暨配赠恭人(zènggōngrén)王氏合葬墓志铭》)
据黄(huáng)鸿源《茂厝史话》介绍:“故老称唐时茂厝景色秀丽,满山春花、野菊,林木繁盛,鸟语花香,一派世外桃源之景象。”茂厝亦因北宋太尉董兴(dǒngxīng)(俗称“董杨公”)及其家族三个坟墓择吉于斯而名。特峰先生早年就看上这(zhè)一佳地,亦为(wèi)自己百年之后“营乐丘(yínglèqiū)”,故王恭人去世后择葬于斯。晚年,先生筑书舍于斯,隐居于斯,更重要的是为了(wèile)归于斯。茂厝乡人称先生暨配王恭人和合葬墓为“赵公墓”,墓今已不存,位置(wèizhì)大约在今茂盛石材厂后。
李贽赠予赵恒的“乡贤名宦”匾额(黄真真 供图(gōngtú))
赵恒家族还是典型的(de)科举世家,除了祖父赵瑺中进士之外,长子赵日新,隆庆五年(1571)进士;三子赵日崇,万历四年(1576)举人。孙赵世典,万历十四年(1586)进士;赵世徵,万历二十三年(1595)进士。这在(zài)明代科举极盛的泉州(quánzhōu)府,祖孙三代(zǔsūnsāndài)进士也仅三家,其中晋江(jìnjiāng)两家;兄弟成进士的有二十四家,其中晋江十九家。可见(kějiàn),赵家在人文荟萃、科宦鼎盛的明代泉州、晋江仍占有重要地位。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,万历五年(1577)任姚安知府,曾赠特峰(tèfēng)先生“乡贤名宦(mínghuàn)”匾额,表达对这位德隆望尊的乡先达及前任的景仰之情。该匾悬挂(xuánguà)于赵氏大宗祠,至今尚在。
鲁旗陈(chén):兴文有奇缘 科宦传世家
鲁旗陈氏是(shì)明代后期、清朝初期泉郡、晋邑(jìnyì)典型的科宦世家。《鲁陈宗谱》“一世祖(shìzǔ)和斋公(zhāigōng)”按语曰:“赵特峰《歉吾公(恒逊)墓志》云:宋庆元间有(yǒu)为校书郎者徙郡南门,五传至朴斋公徙居西子门外,则和斋公之(zhī)前已籍矣。校书(郎)永春谱讳(huì)模(huìmó)……”这位朴斋公列宗谱第三世。至四世“素履公(sùlǚgōng),讳勤应,朴斋公季子,天性孝友……赘于鲁,鲁公无嗣(lǔgōngwúsì),置祀田祠宇,俾子孙奉其祀……晚岁值边警,以尚义输财赐冠带焉(yān)。葬三十五都龙兴山,男永……公墓近龙兴寺,有木塔似文笔峰,塔尝倾圮,吾宗重修之。”清道光志卷50《人物志·孝友》“陈永”条还述其家族渊源,提及陈永“命子孙世主其事,著为家令。父闻喜曰:‘是能毕吾志者。’后人目为鲁旗陈氏。”后来,五世陈永(愧庵(kuìān)公)暨妣汪氏、六世陈恒戒(恪庵公,愧庵公长子)分别葬在陈应勤(素履公)兆宅之左右。
陈永,弘治间岁贡,应天府训导,是家族(jiāzú)第一位贡生。有子四:恒戒(héngjiè)、恒检、恒逊(héngxùn)、恒恕。恒逊子敦质,谱名陈著,嘉靖三十一年(1552)举人(jǔrén),开科明代鲁旗陈氏。至万历(wànlì)(wànlì)十四年(shísìnián)(1586),九世陈鸣(míng)华(传承世系(shìxì):恒戒—曾—安—鸣华)登进士,开鲁旗陈氏进士科。其后家族科甲连登,簪缨继起,有明(yǒumíng)一代(yídài)鲁旗陈氏有文进士4人,鸣华之外(zhīwài)还有:万历三十五年(1607)进士陈鸣烈(chénmíngliè)(鸣熙弟,恒戒—会(huì)—宠—鸣烈),崇祯七年(qīnián)(1634)进士陈丰顼(恒戒—曾—寅—鸣周—景奎—丰顼)、崇祯十五年(1642)“钦赐进士”陈仕奎(恒戒—曾—完—鸣治—仕奎)。文举人有11人,陈敦质之外还有:陈鸣熙(万历七年举人,恒戒—会—宠—鸣熙)、陈鸣勋(鸣熙弟,万历十三年举人)、陈鸣瑜(万历三十一年举人,恒戒—晢—宸—鸣瑜),陈翀(chōng)奎(万历十九年举人,恒戒—曾—完—鸣南—翀奎)、陈景奎(chénjǐngkuí)(万历二十八年举人,恒戒—曾—寅—鸣周—景奎)、陈昆奎(鸣熙子(míngxīzi),万历三十四年举人)、陈位奎(仕奎弟,万历四十年举人)、陈鸣嵓(天启元年举人,恒逊—音—羲—鸣嵓)、陈晶奎(天启四年举人,恒戒—曾—寅—鸣廷—晶奎),陈鸣华孙丰陛(崇祯三年举人,鸣华—炳奎—丰陛)。至于武举人、贡生、秀才数十人,不详列(liè)。鲁旗陈氏家族以业儒起家,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成为泉郡闻名的科宦家族,其盛况延续至清初。如(rú)陈振羽,鸣瑜孙,清顺治十四年(1657)举人;陈宝钥,鸣华曾孙,南明隆武二年(1647)举人;陈庚元,振羽子(zhènyǔzi),康熙四十七年(1708)举人;陈士芝(恒逊—鲁—叔揆—鸣銮—允锡—善—士芝),康熙五十二年(1713)恩(ēn)科举人等(děng)。
鲁旗陈氏对龙兴里那座似文笔峰的木塔(tǎ)(mùtǎ)十分重视,视为(shìwèi)家族文运兴盛的主要因素。进士陈鸣华曾撰(zhuàn)《重修龙兴里木塔记》,云:“出城南十里(shílǐ)为下辇铺,迤铺西(xī)为龙兴里,里有庙,乡祷祀之所。木塔五层,在庙门东。出门复稍西,地渐高。吾陈(素)履、愧庵、恪庵三世坟在焉。吾陈子孙岁时拜祭坟庭,仰而(视),是塔兀然,与紫帽之凌霄塔秀爽相迎。或曰:文笔所钟。业经屡修,近年来塔就倾圮,吾陈子孙谋敛(资(zī))重修于乡……得银七十两……阅七十余日(rì),而塔之倾圮者焕然一新也……”
按《记》斯塔修建(xiūjiàn)时间为天启七年(1627)四月十九日,初始“掘地得一罂,内藏镜一,开元钱(qián)……盖以砖,书‘始创治平二年(èrnián)秋九月初七日,重架嘉泰’,下有字(zì)剥餂难辨。随将镜、开元钱复纳罂中,仍益以天启大……而埋之旧处。”
画家描绘的旧时雁塔山景色(李天锡 供图(gōngtú))
关于这座塔以及所在地今池店镇柴塔村,清《西山杂志》(蔡永蒹,泉州学研究所校注本,2022年(nián)(nián)12月)还有段(duàn)详细记述。柴塔“晋唐之(zhī)际,乃泉州湾河洲之隅也。唐光启丁未科(887)进士陈峤,东石(dōngshí)陈厝人也。为殿侍御使之归,误以泉州湾作围头湾也,即于其阜造塔曰‘雁塔(yàntǎ)’,凡泉州文士,俱题之名焉。五代末坍,至宋英平二年乙巳科(注:应是宋英宗治平(zhìpíng)二年公元1065年乙巳科)进士陈端建木塔五层于文宣庙前也。此地宋属龙兴里,陈、颜乡乃二氏之居也。南宋宁宗嘉泰二年(1202)九月十五日重修,进士陈宗衢及吴朝章、赵汝恕共修文庙(wénmiào)木塔也。明弘治间,青阳蔡氏入居也。正德(zhèngdé)八年(1513)秋,东石玉井蔡东苏,苏氏中表也,贩鱼于泉,客于(kèyú)陈家,亦(yì)入居也。明天启癸亥(1623)陈氏鸠资七十两(qīshíliǎng)修木塔,而蔡氏独修文庙。清康熙二年(1663)进攻蚶江时,蚶江大将吴全,炮轰(pàohōng)清兵,柴塔被毁也。乾隆末议修不果矣。”
柴塔民居建筑中的雁塔记忆(jìyì)
可见(kějiàn),《西山杂志》之(zhī)记述与《重修龙兴里木塔记》存在不一致之处。而《西山杂志》作为(wèi)野史杂志,其所记诸事因无注明史料(shǐliào)出处,其可靠性一向为史志学界所质疑,由于其所叙多为乡土历史,在缺乏史料来源的情况下又经常被转相引证。但无论如何,从中可以管窥见(kuījiàn)柴塔村以及(yǐjí)龙兴木塔的一段历史,以及陈姓先贤、鲁旗陈氏与象征文运的木塔的深厚渊源。
原柴塔雁塔小学,犹存塔的(de)记忆。
秦钟震:诙谐(huīxié)负才气 仙店成过客
秦钟震,字伯起,号耻(hàochǐ)罍,晋江人(rén),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)联捷进士,历官知府(zhīfǔ)(一说南京(nánjīng)刑部(xíngbù)郎中),因眼疾辞归(cíguī),歌咏自娱。其先讳秦惟,安徽凤阳府定远人,明初任泉州卫前千户世袭正千户。秦钟震的父亲秦舜翰(1539—?),字国宗,号鹭坡,隆庆二年(1568)进士,官至广西按察使司副使。祖父秦廷帷,以孝友闻于郡中,明代陈埭人丁自申为之作《秦孝子传》。
秦钟震才华横溢,喜诙谐讥讽,好打抱不平,“卒(zú)年八十余。著有《樗吟》,亦多成于游戏。”(清道光《晋江县志·人物志·文苑二》)民间有“青暝恶人秦钟震”俗语和故事(gùshì),民国时期吴藻汀所撰的(de)(de)(de)《泉州(quánzhōu)民间传说》,多篇记述关于秦钟震的故事。在泉州市鲤城区舍人巷,又名秦衙埕巷,旧时属晋江县城西隅文锦铺甲第境。秦衙埕(庭),因巷中曾(zhōngcéng)有一座坐北朝南的秦姓大厝而得名,据说这就是秦钟震的故居。
池店(chídiàn)镇新店村的“仙李家庙”
在晋江市池店镇新店村(古时称“仙店”)下街下土埕,也有一处秦(qín)钟震故居,坐(zuò)东朝西(dōngcháoxī),民间有秦宅四面观五(wǔ)山的说法,建筑布局为五开张二进一榉头,建筑物有多处坍塌,村民部分翻新,风格迥异。新店村一带广泛流传一段关于秦钟震在新店的故事。据说:秦钟震某日(mǒurì)游荡乡中,遇一村童(cūntóng)田中拾田螺归家,秦出口戏(xì)之“田螺螺(犁)田,日夜艰难”,童对曰:“青暝(míng)暝青,暝日浆(怎(zěn))生”。秦十分惊诧,暗想,此童将来必成大器(chéngdàqì),而仙店非久住之地,乃搬迁他处。又(yòu)传此村童是雁阳先生(xiānshēng)李继芳,嘉靖三十一年(1552)举人,历官布政司参议。据《五修雁山李氏族谱》(清李鼎元纂修,乾隆十二年)记载李继芳生于(shēngyú)正德丁丑年,即1517年。按《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会试进士履历便览》秦钟震生于万历五年(1577),李继芳生年明显早于秦,此村童应另有其人。明厦门人池显方有诗《秦伯起久有眼疾移居梅坞(二首)》,云“几度山居欲避尘,如今依旧入廛人。每嗤世上余双眼,更涩(gèngsè)生涯剩一身。”“几艰桑土遮风雨(fēngyǔ),复借梅庄任散疏。”似可以证实其移居城外又返回城市的经历,然而秦钟震最后还是在城外找到一处名曰梅坞的地方(dìfāng)避居,并(bìng)自称“梅坞樗人”。“梅坞”今何地待考。
李继芳之(zhī)孙李焻,崇祯七年(1634)会魁,二甲第一名,据说李焻与(yǔ)状元擦肩而过,明代东石人黄景昉(东石人)《自叙宦梦录》等文献有详叙。《自叙宦梦录》云:“甲戌春暮,忽报李公(lǐgōng)焻廷试鼎元,满城欢动……既(jì)二十日后,方知其(fāngzhīqí)误。先是李试卷实拟第一,临期上忽易刘理顺,而以(yǐ)李首二甲,卷经御墨。比部秦公钟震诗:‘南村红杏浪飞蹄,躔雒文星自紫泥。点尔何如三子后,犹荣御笔注亲题。’传者异之。”清道光《晋江县(jìnjiāngxiàn)志·杂志》选录。
秦钟震为何会(huì)家居(jiājū)仙店呢?至今没有具体的说法。笔者认为可能有三:
一是据(jù)丁自申《秦孝子传》云:“秦昔以赀雄里中,侈第地(dìdì)饶田园。”所以不排除秦家在仙店一带曾经拥有田园宅第。
二是仙店地处(dìchǔ)泉州城南要冲,官道必经之地,村东有(yǒu)官方铺递宝月铺(相当于驿站(yìzhàn))。有龙头岩,奇峰突兀,林木参天,钟灵毓秀,人杰地灵,吸引泉州卫所世家秦家的仰慕,并不惜重金(bùxīzhòngjīn)在此购置田园宅第。
三是秦家亲友的(de)撮合推动。明代安海人王慎中曾为凤池(即池店,新店(xīndiàn)邻村)李(lǐ)五三子李瑄之妻秦氏撰(zhuàn)《李母纯懿孺人(rúrén)秦氏墓志铭》称秦氏系“泉州卫千户杰之女”。按清道光《晋江县志·职官志·武秩》可知秦杰为入泉第三世(shì),千户秦舜岳为第七世,可以推断(tuīduàn)秦钟(qínzhōng)震为第八世,而(ér)秦氏则为其高祖姑辈。此外,安溪湖头望族李森的六世孙李凤鸣,天启五年(1625)进士,与秦钟震是表兄弟,秦钟震游履安溪有(yǒu)诗见载《安溪县志》。李凤鸣曾于崇祯七年(1634)与仙店李氏(lǐshì)钩沉家族渊源,并撰《族谱考》,见诸《五修雁山李氏族谱》,那年仙店人李焻登第。李焻系著名史学家何乔远的高足。秦钟震前曾祖母李氏,继母李氏(李凤鸣的姑母)。另按何乔远《秦孺人墓志铭》,可知秦孺人夫家庄氏,有一女(yīnǚ)嫁秦舜翰,生子钟震。秦钟震的舅父庄应(zhuāngyīng)曙(字伯晖)与何乔远相交甚笃,何乔远亦为李凤鸣的父母合葬撰墓志铭。可见何氏与秦、庄、诸李都有交集,存在着一个以何乔远为中心的人际圈(quān)。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实,但正是由于(yóuyú)亲友关系、宗亲关系的共同维系,促成秦家在仙店另建别业成为可能。
诚然,秦钟震本想寻找一处离郡城近又是山清水秀的(de)地方安度晚年而(ér)择居仙店。而一向诙谐成性的他难免会揶揄他人,甚至负才任气。然而仙店李氏族姓蕃昌,人才辈出,村童尚且如此,况乎士儒。虽说以上(yǐshàng)仅仅是传说,但并非空穴来风。亦可见秦钟震最终取消(qǔxiāo)定居的念头,而成为仙店史上一位妇孺皆知(fùrújiēzhī)、不同凡响的过客。
□陈颖舸 文/图(除署名(shǔmíng)外)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